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偏关县境内,古称“平朔”,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北端与居庸关、大雁塔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关口。北有阴山阻隔,南有雁门关。北为阴山山脉,南为长城山脉。南北相隔8千米,东西最宽处2000多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古代雁门关一直是北方民族通往中原的重要关口。在古蒙语中有“雁门”之说。今天,我们介绍一个在山西忻州偏关县境内的千年古关——雁门关。本文将带你领略这座千年古关的独特魅力!
一、地理位置
东有神头山隔云龙山和雁门山相望,西有五台山遥相呼应。东有阴山阻隔,阻断了山西与中原的联系,形成阻挡,使中原王朝无法东进。而偏关则位于阴山之南,北有长城之西,从西北*南延伸,与山西大同隔拒马河相望。北有阴山阻隔,南为长城山脉的南北两部分,东西相望。它西接山西盆地东缘的太行山主峰大洪山麓,因山峰之间被一泻千里的河水环抱而形成盆地,形成小山丘和低山丘陵的地貌类型。北以朔州市区为辅,东、西由阴山山脉连接;南、西南分别与黄土高原的边缘山地和大青山、吕梁山山脉相连;西北靠阴山余脉西麓与蒙古高原相接,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山势特征。地势呈东低西高南低的态势。南北最高点是海拔1032米的白河南岸的大土山,最低点是位于偏关县境内的龙脊山顶。其海拔高度仅405米,是山西省最南点。龙脊海拔2323米,成为全省海拔最低的山峰。海拔也是世界第一高雪山山峰的峰顶位于大同市的阳高县。山峰最高点高423.3米,海拔3996米,成为山西省第二高峰;山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最高峰相连,处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重要边境军事要地城市.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景色优美,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区,也是国家 AAAA级景区一个地区最具特色、最具魅力之一地区!景区总面积达1856平方公里(248平方千米).境内风景优美、资源丰富:景区内有:山海关、阳朔楼、三女庙、千佛洞、九寨沟景区、大圣寨、大草原、天梯关、悬空寺、古关遗址等著名景区;
二、历史沿革
忻州偏关县是“中华第一关”、“中国古代四大名关”之一,是“长城上的一道重要关隘”、“中国北方第一关”,“中国最美七大名关”之一。《隋书·地理志》记载:“雁门关,在大同县西南五十里,汉时,名平朔。晋代为偏关。”公元262年,北魏改大同大都洛阳为平朔(今太原)政权,取“天下大同”之意赐之,意谓将大展宏图。北周改平朔为西阳城(今太原)。隋开皇十八年(588年)分雁门关南北两翼为雁门、居庸关,两塞称为“雁门”:即雁门、朔山边;也称代郡之边塞。隋开皇年间设朔方将军(平朔)防御北匈奴;唐天宝元年(751年)改设路,由河东节度使兼元帅总管天下军事事物;贞观六年(627年)以代州为雁门郡,以代国府偏关县设平朔郡守为平汉县令,辖原雁门关以东地区。唐朝武德四年(629年)正月改平朔郡为偏关县城。公元736年于今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城关修建了大雁塔广场的东西两部分。第一部分:长城之上的山海关建于公元541年前后,北有阴山阻隔;南有长城绵延数千公里;而这“两翼”正是由北向南的发展态势所形成的三个关口。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北极村、大雁塔和西关了。历史上著名的“雁门三曲”即是这里所说所指了。也正是由于这座长城将三个古关隘连起来,在中国历史上一直都不是一个单独的地理概念,它成为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片土地上所蕴藏着古老中国军事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各种人文传统,既有深厚博大内涵又有诸多特色鲜明而令人神往之处!
三、现存建筑
现存的建筑主要有关城、敌楼、烽火台、关帝庙等。其中,又以城楼最为著名,保存完好。关城楼为方形单檐歇山顶建筑物,平面呈“人”字形,周长1110米。城三面临,墙西向,东西北三面墙,北墙高1米,南墙高2米;南墙高3.4米,呈回字形,建于明洪武二年六月,明朝万历十三年进行过修葺。门楼为五间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砖雕斗拱,内收高1.65米。斗拱上的石雕刻云头纹饰、斗拱等均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wenda.jfweb.cn/29675.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