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又名唐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郊。自唐开成二年(公元710年)设寺以来,先后有16位皇帝、23代皇帝、49位大臣来此传教说法,留下了“古刹存千载,佛国传三世”的美誉。是我国佛教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天下寺院之冠”。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白马寺,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白马刹所处的洛阳北郊,历史上曾属洛阳府高陵县管辖;明正德年间(1506—1522)时更名为洛阳白马寺。因白马寺村在古洛阳城南七里,所以史称“城之南八里有白马寺”或“城之北五里有白马寺”;清康熙三十四年(1705)改称现在的名称。
一、历史渊源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北25公里的邙山之阳,黄河东岸的东沟平原,古洛阳城南七里处。春秋时称为有熊氏,属商,有国,属郑。郑国境内有马邑(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东南)。周武王伐纣后封于殷。殷帝辛与姬宜子共于殷。武庚即帝喾,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是周文王的弟弟启。在这里建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区);春秋时属于“诸侯”管;战国时属于燕国赵国。西汉元封五年(前71年)正月,汉武帝以洛阳为都,公元前73年至前67年曾两度迁都于此,历时长达1400年。公元元年春春二月廿五日(前85年4月27日)二月二十九日辛丑(即公元133年8月16日)举行庙会;五月初五)有“王母娘娘法会”;六月二十五日(农历七月廿五)举行“法会”;七月初一至初七举办庙会。因唐初皇帝李世民率玄奘东渡取经的传说而得名;五代十国时期梁天监年间的白马寺遗址上发掘出了唐初所建的大型石塔一座、宋代大雄宝殿一座、玉皇阁三座等建筑,被誉为“中原第一寺”。明正德年间更名为“白马寺”。
二、建筑特色
白马寺,又称大唐僧舍,为现存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唐代佛教寺院。它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由东汉皇帝刘秀、梁武帝等16位皇帝赐名“长安白马寺”以示纪念与爱戴之情;寺院占地22万平方米,占地面积6万平方米。寺院内寺庙建筑群共有殿宇25座、殿堂32间、佛殿5间、僧舍2300余间等大小殿堂150余间,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其规模、形制均居全国之冠。殿宇楼阁式建筑古朴典雅、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殿宇楼阁错落有致、亭台楼阁的装饰和色彩协调、相得益彰、美轮美奂是白马寺的主要特点。白马寺中的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堂:中殿、天王殿和藏经楼诸殿内塑弥勒佛坐像及佛像共有1300余尊;另有观音殿、法堂、钟楼、鼓楼等附属建筑200余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综合性建筑典范之一。白马寺有建筑奇迹的地方不止这一处――其始建年代已无法考究了。据考证,白马寺原是一座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的寺院,后历经隋、唐、宋、金、元、明四代而屡兴屡毁屡修。清康熙三十四年时又重建了这座在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寺院,其规模与风格在中国寺院中首屈一指!
三、景区概况
自唐朝创建以来,历代帝王均先后有皇帝、大臣来此传教。其中唐玄宗、唐僖宗、唐光宗等众多皇帝都曾来此游历、弘法、传教、讲经、讲演和弘法并留下许多题刻和匾额、碑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所建的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初建时只剩下断壁残垣和几座残破的土坯土墙建筑,仅存“大雄宝殿”三殿。殿内正中供奉着一尊释迦牟尼铜坐像,是整座寺院的主体部分。整座佛像庄重肃穆,端庄秀美,神态安详,是历代大和尚们精雕细琢而成的造像杰作,被誉为“天下第二造像”、“东方卢浮宫”以及“东方瑞士”之美誉!整个殿堂占地2000平方米,整个殿堂内装饰着大小佛像400多尊,以佛教最古老的雕塑艺术——白马寺石经像为蓝本建造而成,造型优美、气韵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也是洛阳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wenda.jfweb.cn/15204.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