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先发先行,其后再发行也无法超越的意思。比如,我们经常看的电影、电视剧、听的音乐,包括一些著作等等,大部分先发先行的已经存入大众的脑海里,渗入骨髓里。其后有的再翻拍、再翻唱、再加以修改也无法超越始作,这就是经典。那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学,哪部最经典?我想问题一目了然,当然孔子的《论语》最经典,这是毋庸置疑的。孔子是儒家学第一创始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古今中来铁锤的事实。孟子虽与孔子是一家,但《孟子》一书还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的仁、义、礼、孝里外加浩然正气之勇。《大学》出自《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其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时期。《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其思想还是由孔子《论语》中的仁、礼引申出来。《中庸》是出自《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造旨也是由《论语》中的仁、礼引申出来再外加一个“诚”字,“至诚”是整部《中庸》的宗旨。因此,《论语》是这四部儒学的最经典之作,也是之母。你们说,我说得对吗?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原创回答首发头条平台,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这四部经典,我最喜欢的是《大学》和《孟子》。《大学》中充满了古人的大智慧。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言简意深,令人受益无穷。《孟子》的可贵之处在于仗义执言,有一种正气与义薄云天的豪爽。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读《孟子》让人感到句句真言,说到了心坎里,令人受益匪浅。
应该是论语,论语是万书之源。所有儒家的理论体系都是建立在论语的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四书五经的顺序分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易礼春秋。大学中庸是礼记里面的两篇而已,但是却是儒家思想的总纲。要说哪一个比较重要其实是见仁见智。现在公认的四书五经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易经。四书里面大学谈的是人生理想的实现方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讲的是如何一步一步去掌握那个度以及大致的操作方法。论语天马行空谈论了孔子的一些思想花絮,主要就是突出仁爱。孟子则是通过实际的案例系统地阐述了儒家的道理。当然经典名著重要的是意在言外,要人们自己去领悟。从这个角度来看,四书里面最能体现思想深度的就是中庸。
从“四书五经”看,这四本书就是四书,再从后人把四书称为“四子书”(孔子、孟子、曾参、子思)看,这四本书的地位在儒学中是很高的。从网上看到在朱熹把这四本书编到一起之前,二程(程颢、程颐)已经很重视了。从二程的认识看,《大学》是“初学入德之门”;《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再加上《论语》和《孟子》对儒学的重要,而对朱熹产生了影响。
再看二程认为《中庸》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笔之子书,以授孟子”,也可以看到他们对《孟子》的认识。
应当说这四本书并列为“四书”也可以看到不能简单的认为那一部最经典。再从朱熹编定《四书》的顺序看:《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也只是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排列的。
应当说,从“四书”看,这四本书都是经典。
可是再看“五经”,从经典的意义上认识,我觉得比“四书”要高。
特别是《易经》。
再从孔子所做的《易传》看,应当可以看到孔子“韦编三绝”的影子。在《论语》中也可以看到孔子对《易经》的学习。
再通过莱布尼茨在《二进制计算的阐述》中对孔子演算《易经》的推崇,都可以看《易经》对孔子以及对古今中外的影响。
再从《孔子:被遗忘的古代数学家》中《传世〈易传〉数学》记述孔子对“大衍之数”的研究,还通过《纬书·乾坤凿度》记载孔子的研究是“大道大数大法大义”看,都可见《易经》的影响。
作者说“数源于天地之道,孔子《易传》是研究天地之道的书,所以‘数’是《易传》的基础。孔子学说的终极目标是求得中庸和谐。这与孔子同一时代的西方科学之父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将数看成万物和谐的本源是一致的。”
作者还指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均属古代历法。《连山》即‘夏道’之‘夏时’之历法,从《夏小正》知夏代历法年首在寅,寅连属于后天八卦图中的艮卦,艮象山,故曰《连山》的。《归藏》首坤,即‘殷阴阳之书’,是商代的历法,商代历法有‘建未’之说,未连属于后天八卦的坤卦,故曰《归藏》。”
作者在《纬书〈易传〉数学》中还指出“所谓‘大衍之数’,我们认为就是朔望月一年中运行的特征点规律……这样就把‘数’的起源归于天道了。”
所以作者说“孔子认为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数学源于天道,故孔子强调要知‘天命’,这个‘天命’指天道规律,不是迷信。孔子用‘数’统万事万物,并非把‘数’神秘化,而是把‘数’科学化。在古三代,妇孺皆知天文,因此源于天道的数学并不神秘。”
在《中国科学思想史》中也阐述了儒家的科学思想和《易传》中的科学思想。
从这些看,《易经》的影响作用是非常深远的,对《易经》的评价“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不为过的。
从这些说,要认识《易经》的经典价值,莱布尼茨发现二进制,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启发。
《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四部儒家经典中,《中庸》和《大学》并非两部典籍。而是《礼记》中的两篇。
《论语》则属于语录体杂书。作者是曾子。曾子去世后。其弟子又对其做了增益。历代儒家大师。有专门治《春秋》的的大家,也有专门治《周易》的大家。从来没有专门治《论语》的大家。可见《论语》的地位并不高。
《孟子》则属于子书。其作者是孟子。孟子去世后,弟子万章又对其做了增益。其地位与《荀子》相同。
儒家经典中地位最高的,是孔子做的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确切的说,孔子修订诗书礼乐。为《易经》做传,做《春秋》。
在儒家六经中,《尚书》毁于焚书坑儒。汉文帝时,秦朝博士伏生依靠记忆,背诵出28篇。包含了尧舜禹汤,武王伐纣,周公营建洛阳城,平定叛乱等内容。其中还有立法为民,司法独立,疑罪从无,不罪无辜的法治思想。
《诗经》由于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孔子修订的《诗经》得以保存。
《周礼》全部毁于焚书坑儒。现存《周礼》虽然也是先秦典籍。但并非先秦《周礼》。今日《周礼》在先秦时代名曰《周官》。原版《周礼》彻底灭绝。
《乐经》也毁于焚书坑儒,彻底灭绝。
《周易》是占卜之书。是秦朝唯一一部合法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
《春秋》及传文则是儒家弟子冒着生命危险收藏下来的。
在孔子修订的六经中,鄙人认为,地位最高的由三部《尚书》、《诗经》、《周易》。
最惊人遗憾的是,《尚书》绝大多数篇章永远灭绝。
循序渐进,次第读来,没有最好
当然是中庸。朱熹曾经概括过四书阅读次序。大学了其大概,孟子了解其发扬,中庸了解其精深。可见中庸的地位。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经典的儒家典籍被合称为“四书”。目前大家一般都认为,这四部著作分别出自早期儒家四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手——孔子、曾子、子思、孟子,所以又有人将这四部著作合称为“四子书”。
上面提到的四位大儒在中国历史和思想史上都是具有“圣”名:
孔子——“至圣”
曾子——“宗圣”
子思——“述圣”
孟子——“亚圣”,
因此可以说,这四部典籍是当之无愧的儒家“道统”之基石。后世无论是儒学大家还是儒子儒生,凡是期望经世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无不皆是以这几部儒学的经典典籍开始学起的。
汉代有一部《太平经》,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拘校上古、中古、下古圣人之辞,以为圣经也。”《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经典的儒家典籍无不出自圣人之手,无不是记载圣人之辞,可以说是中国读书人的“圣经”。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四部经典的儒家典籍的经典性不只是因为他们出自圣人之手,记载圣人之辞,而更是因为字里行间所体现的中国儒家哲学和中国式的道德规范。
西方文化向来重视逻辑思维和哲学的辩思,而中华文化的哲学更多的体现在躬行践履与生命印证,也正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下节选:刘强:《知行合一,成己达人——“四书通讲”之为学之道》
“中华文化念兹在兹的不过是一个“道”字:知道、闻道、悟道、体道、求道、行道、传道、弘道、达道,不一而足。
而儒学的全部学问,总不离于一个“人”字,故儒道者,亦可谓人道也。儒学之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故“立己人”“达己达人”“成己成人”“爱人亲仁”,即理想人格的不断完善与现实人生的全幅实现,才是儒学最初、也是最高的终极理想。
因此,儒学者,“人学”也,虽“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又“不可须臾离也”。儒学不是执着名相、概念和逻辑的纯粹知识论体系,而是一整套涵容天人、沟通彼我、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论、工夫论和实践论,故其特别强调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学问思辨之外,更落实在“笃行”上;“致良知”之外,更注重“展良能”。
儒家的学问和工夫,最终指向的是一个人道德生命的圆满、人格精神的挺立、仁德智慧的涵融无碍。 “四书”作为经典,虽非出于一人,然其“一以贯之”的,还是“夫子之道”。所谓“夫子之道”,亦可谓之“君子之道”或“圣贤之道”,诸如为学、修身、孝悌、忠恕、仁爱、义权、诚敬、正直、为师、交友、治平、中庸,等等,皆其荦荦大者,可俟诸百世而不惑。”
四书,都是经典。
当然是《论语》,言简意骇、哲理深广,认真学习践行,受益良多。
1 2 下一页 »
本文转载网络分享,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网址:http://wenda.jfweb.cn/21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认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glmpjh@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